_讲者备注:设置预期;强调“理解 → 跑通 → 说清”的三步法。_
- 核心突破:Markowitz 将“风险视为方差”,引出有效前沿;CAPM/EMH 奠定“贝塔与定价”的基线假说;APT 打开“多因子”视角。 - BSM(1973)让期权定价与动态复制可计算;CBOE 的成立让衍生品市场化、规模化。 - 指数化从机构试点到 Vanguard 公募化,确立“低成本、可复制”的被动范式。 - 早期 CTA 与可转债套利体现“规则化交易 + 对冲工程”的雏形,为后续程序化与统计方法铺路。
- 1987 崩盘暴露了“程序化动态对冲”的顺周期性与流动性需求;监管与市场结构随之调整。 - 统计套利工业化:从简单价差到协整模型,强调中性化(市场/行业/因子)与执行质量。 - 因子模型走向主流(FF3/Carhart4/动量),解释收益横截面并指导多空组合。 - 固收与波动率相对价值借助新模型(ARCH/GARCH、Heston、微笑曲面)扩展边界。 - LTCM 的兴衰:杠杆-流动性-相关性聚合的典型案例,催生 VaR/RiskMetrics 的普及。
- 十进制化与 Reg NMS 打散流动性、压缩点差并催生低延迟竞赛;HFT 成为“新做市商”。 - 2007 “Quant Quake” 揭示多空中性与拥挤度的脆弱性;2008–2009 危机强化融资与流动性管理。 - 执行算法从战术走向平台化(预交易/到达价格/冲击模型);ETF 与篮子交易提升价差与对冲的可实现性。 - 风险平价与跨资产风格因子(value/momentum/carry)成为机构化配置的骨架。 - 方差/相关性交易、信用基差交易在波动与压力期提供显著相对价值机会与风险教训。
- Flash Crash 与 Knight 事故推动 LULD、熔断与风控体系升级;MiFID II 重塑欧洲市场数据与透明度。 - 因子 ETF 的普及把“学术因子→可交易指数”打通;Smart Beta/组合优化成为资管标准件。 - 另类数据从“信号演示”走向“数据治理 + 合规 + 可解释性”;ML 在横截面与文本/NLP场景落地。 - 分散度/相关性、VRP 等衍生品策略标准化,风险预算与仓位约束是关键。 - 加密资产形成“可量化”的微观结构(做市、套利、基差),但对手方与技术风险突出。
- 云原生与生成式 AI 进入投研/交易全流程(数据工程→特征→研究→执行),促使 MRM 与 AI 合规加码(EU AI Act 等)。 - 0DTE 的爆发改变了隐波曲面的短端结构与做市风控;T+1 改变库存与资金占用的优化问题。 - 拥挤度/择时与目标波动/尾部对冲结合,形成“稳健化的风格溢价组合”新范式。 - DeFi/AMM 与 MEV 打开新微观结构与套利生态,但链上执行、治理与合规成为新变量。 - 未来趋势:更强的可解释性、实时化基础设施、跨资产一体化 ARP 与 AI 原生执行策略。
制度打地基、策略在期货端先行、监管以稳为主。 - 第一,制度与市场在“打地基” - 这一阶段,交易所规则与指数体系不断完善,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,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明显改善。 - 但股票端的做空与对冲链条还不完整,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未普及,量化更多停留在理念、框架与研究层面。 - 数据层面,像上交所、深交所、中证指数(CSI)提供基础,Wind、Choice等数据商开始标准化信息,这为可复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。 - 第二,策略与方法侧重“可执行就好” - 真正能落地的是商品期货的 CTA:做趋势、做跨期/跨品种基差,因为期货市场在中国更早具备了多空与杠杆的完整工具链。 - 股票侧以指数化和朴素多因子为主,频率低、规则化强,尽量规避执行与对冲缺陷带来的风险。 - 同期卖方量化与风险模型(如风格因子、Barra 体系)开始传播,逐步培育了研究土壤和共同语言。 - 第三,监管与外部冲击塑形“风险观” - 监管主基调是“稳市场、夯基础”,对衍生品采取审慎推进,这使得当时策略容量与稳定性天然受限。 - 2007/2008 的外部风险事件加深了市场对杠杆与流动性的敬畏,促使机构在方法上更偏保守:低杠杆、低换手、重风控。 - 小结与过渡 - 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“夯实基础、谨慎落地”。量化的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“规则化研究”和期货端的可执行性。 - 为下一阶段的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上线铺路。下一页我们会看到 2010–2014 年对冲骨架确立后,市场中性和指数增强开始成为“标准件”。
主线:工具链补齐→策略能落地→机构化起步。 ### 制度与市场:对冲与跨市场通道成型 - **关键里程碑**:2010/04/16 融资融券与沪深300股指期货上线,补齐多空与套保“骨架”。 - **被动与跨市场**:ETF 扩容提升被动资金与对冲的可行性;2014 起沪/深港通框架搭建,资金与标的范围打开。 - **基础设施**:中金所(CFFEX)与两市交易所的制度完善,为标准化回测与实盘对齐提供更清晰边界。 ### 策略与方法:标准件成形与工程化落地 - **“两大标准件”**:市场中性 1.0(因子选股+期指/融券对冲)与指数增强(TE 受控、超额稳健)进入规模化实践。 - **工程三件套**:因子+优化器(风险模型/约束)+交易成本模型,形成可复制研发流程;CTA 从规则走向系统化与风控模板化。 - **执行与接入**:VWAP/TWAP/POV/IS 等算法执行与 DMA 普及,显著降低冲击与偏离,提升信号到收益的传导效率。 ### 生态与监管:机构化启动与合规定调 - **私募量化崛起**:一批机构化团队起步(如幻方、九坤、明汯、灵均等示例),形成“研究—执行—风控”分工。 - **公募与券商**:公募指数增强加速扩线;券商搭建量化交易与风控中台,模型与成本库逐步沉淀。 - **监管导向**:支持套期保值与长期资金入市,强调合规、稳健换手与风险隔离,为后续扩张奠定可持续性。
关键词:先遇强波动与约束,再用产品与工程“补链条”。 ### 制度与市场:波动后的“紧→松”,期权补齐工具 - 2015 年 50ETF 期权上线,紧接着股灾引发对期指的严监管,2016 年熔断试点迅速叫停,直接压缩了对冲与高频空间。 - 2017 年起政策渐进式松绑,到 2019/12/23 沪深300 ETF 期权与股指期权同步上市,期权成为对冲与收益管理的“标配”。 - 含义:股票长短链条阶段性受限,期权与 ETF 工具的可用性大幅提升,给策略提供了替代对冲与结构化空间。 ### 策略与方法:对冲受限下的替代与规范化 - 对冲受限阶段,市场中性转向“现金/行业中性”替代,指数增强强调稳健超额与换手约束。 - 期权策略走向规范化:系统性卖波动(VRP)、备兑/保护、日历/对角,叠加分散度/相关性交易,形成“收益–风险”可控的产品线。 - 跨市场与 ETF–期货套利工程化落地,撮合、成本与风控模型打磨,容量与稳健性明显上台阶。 ### 生态与监管:平台化与做市能力建设 - 私募多策略平台化,公募 Smart Beta/指数增强加速扩线,产品谱系从单一阿尔法走向“多来源、多约束”。 - 券商期权做市与库存对冲工程化,提高了场内期权的流动性与定价稳定性。 - 监管基调:稳市场、审慎杠杆与高频,鼓励指数化/增强化等透明、可审计的产品形态。 ### 小结与过渡 - 一句话总结:从“波动与约束”中走出,通过期权与套利的产品化和工程化,重建可执行的量化工具链。 - 过渡提示:为 2020 年后在多品种期权、两融与衍生品进一步常态化,以及大数据/ML 的扩展应用,打下制度与工程基础。
### 制度与市场:工具更全、交易更“可审计” - **注册制推进**:信息披露与供给侧更市场化;风格与事件轮动更快。 - **风格对冲完善**:中证1000股指期货与期权(2022)补齐中小盘对冲腿。 - **程序化合规常态化**:算法备案、行为监测、撤单率/扰动指标刚性约束。 - **互联互通与做市改进**:ETF/期权品类扩容、做市迭代,流动性与对冲便利度提升。 ### 策略与方法:稳健超额+拥挤度管理+AI 入栈 - **拥挤度与风格择时**:跟踪因子拥挤与资金流;多样化暴露、控制重合度与换手。 - **低换手指增为“基线”**:注重成本与容量,长期胜率优先于短期锋利度。 - **中性策略优化**:融券可得性与费率入优化;库存/对冲腿动态选择;严控净曝。 - **波动/相关性交易**:重视尾部与流动性约束;VRP、分散度、相关性结构化更规范。 - **数据与 AI 入栈**:ML/LLM 用于信号、文本/公告要素抽取、执行调度;加入模型治理与可解释、漂移监测与隐私合规。 ### 生态与监管:平台化分化、合规优先 - **机构分层**:头部平台化(研究—执行—风控一体化),中小机构走细分或服务化。 - **公募量化扩容**:指数化/增强化产品线丰富,
> 注:任务与其他维度正交,可组合。
以下为更新后的分类
- 备注:区分“信号半衰期”与“再平衡频率”,并匹配交易成本与容量
- 信息参考 [ref:5,9,2]()
- 信息参考 [ref:11,10,15]()
- 信息参考 [ref:23,21,25]()
- 信息参考 [ref:20,24,23]()
- 信息参考 [ref:2,5,6]()